官方電話:0753-2186877,0753-2186713
官方網址:https://www.jyu.edu.cn/ 招生網址:http://zs.jyu.edu.cn
嘉應學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師范教育歷史的廣東省屬全日制公辦本科高校,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葉劍英元帥故鄉、著名革命老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廣東省梅州市,是廣東省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廣東省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高校,建有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學校現面向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有普通全日制學生2.6萬余人,成教學生8700余人。學科專業綜合,涵蓋文學、理學、工學、法學、醫學等11個學科門類,有省級重點學科7個;本科專業60個,有國家級和省級專業37個。學校多校區辦學,校園占地面積1800多畝,建筑面積61.98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億多元,紙質藏書230多萬冊,電子圖書970多萬種,是求知治學的理想園地。
——歷史悠久,特色明顯。學校前身是創辦于1913年的梅縣縣立女子師范學校(梅州在清朝時稱嘉應州,嘉應學院由此得名),至今已有109年的辦學歷史;2000年升格為本科院校,2006年以“良好”等級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7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2018年列入廣東省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建設高校,2021年辦學體制調整為“省屬本科高校”。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廣東、面向全國、放眼國際”辦學宗旨,秉承“勤儉誠信、立己樹人”校訓,打造“植根僑鄉,弘揚客家文化”辦學特色,培養了近30萬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
——立德樹人,薪火相傳。學校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現有“粵北鄉村學前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粵臺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廣東客家地區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協同育人中心”“南方足球創新人才培養培訓協同育人中心”“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等5個省級協同育人中心。有校外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600多個。實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培養了梅州市80%以上的中小學和學前教育骨干教師;培養了國家級足球專業特色人才1300多人,入選國家足球隊6人,國家級、一級、二級裁判員960多人,教練員(指導員)330多人,獲全國大學生競賽冠軍8項。與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體育學院等高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100多人。近年來,學生獲省級以上各類獎項1700多項,其中國家級520多項;積極響應教育援疆援藏號召,選派學生參加援疆援藏支教活動100余人;考取碩士研究生人數1600多人。招生形勢逐年向好,生源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逐年提高,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引育并舉,強化師資。學校堅持引育并舉,以人才強校助力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現有教職員工20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500多人(正高職稱150多人、副高職稱420多人、博士400多人、碩士870多人)。現有“全國優秀教師”、省級“創新拔尖人才”、南粵優秀教師、省級教學名師、省級優秀青年教師等40多人;雙師型教師及行業、企業專家200多人。聘請了丘成桐、羅錫文、陳志杰、劉仲華等20多位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為榮譽教授。實施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培訓項目,近年來在國內外攻讀學位、進修、培訓達1000多人次,形成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強化內涵,創新引領。學校主動服務科技自立自強,加強平臺建設,有廣東省“沖補強”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2個,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1個,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4個。有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山區特色農業資源保護與精準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普通高校工程技術研究(技術開發)中心“高性能覆銅板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廣東省柚類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省市共建重點研究基地“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足球文化與產業研究中心”“廣東省原中央蘇區研究中心”“林風眠藝術研究與實踐中心”,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廣東省五華三黃雞科技創新中心”等20多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獲批“十四五”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十大主攻方向“揭榜掛帥”項目,是粵東西北地區唯一“掛帥”單位。
近年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20多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0多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40多項,獲得橫向科研項目400多項;教師在全國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3000多篇,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收錄200多篇;獲得國家專利110多項,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獲中國農業農村部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1項,省級政府獎5項,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
——主動作為,服務地方。學校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省市相關部門、研究機構及高校共建廣東省地方立法研究評估與咨詢服務基地、廣東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粵東北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振興研究院、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梅州分中心、微納電子材料聯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加強教師教育發展中心建設,服務構建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一體化發展的教師教育體系,高質量做好粵東北基礎師資教育培訓。深度實施科技服務梅州行動方案,推進政產學研融合,選派省市科技特派員200多人次,與梅州市300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合作,與地方行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助力梅州產業轉型升級,創造社會經濟價值30多億元。
——傳揚文化,使命擔當。學校賡續文化根脈,弘揚蘇區精神、傳承客家文化,培育時代新人。依托“蘇區精神(廣東)研究中心”“廣東省原中央蘇區研究中心”,構建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主題社會實踐和網絡教學“四位一體”的紅色文化育人體系,打造蘇區文化浸潤式校園文化。成立了客家研究院(含客商研究院),設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基地”,獲批首個“全國性客家學研究團體——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客家學專業委員會”、廣東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客家音樂文化)傳承基地、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升文化育人實效。
——國際合作,開放辦學。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在開放合作中不斷凝聚發展合力。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發揮梅州僑鄉優勢,加強與港澳臺地區、東南亞地區、印度洋海域周邊國家以及歐美地區高校的國際交流合作,與10多個國家20多所高校或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派出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學生赴國(境)外開展學習交流和學術研究,加快推動學校國際化辦學。
——砥礪奮進,開創新局。新時代新征程,學校正搶抓國家支持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廣東省實施新一輪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中山大學“組團式”幫扶學校等機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學校“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聚焦內涵建設,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扎實推進“申碩”工作,推動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建設成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努力奮斗!